以色列之行观感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研究生 楼天雄
2017年10月16日,随着飞机着陆于本·古里安机场,我们一行人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一出机场,等候在外的大巴将我们径直带往耶路撒冷郊外的下榻宾馆。略作休整之后,我们来到了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正式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考察。此次学习活动由该纪念馆全程安排,主题为“大屠杀与反犹主义的教学工作”。为期十五天的学习既包含课程教学,也不乏与大屠杀幸存者的交流、参观以色列的博物馆等诸多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本文从课程学习、交流互动与实地探访三个方面回顾此次以色列之行。
课程学习
本次旅程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被安排在Yad Vashem的专用教室里聆听大
屠杀相关主题的讲座,讲座内容涉及反犹主义的历史、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以及大屠杀的历史阶段等等。与我先前设想的有所不同,Yad Vashem的活动宗旨在于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与宣扬,而非我所认为的不带价值判断的纯学术研究。通过课程学习,Yad Vashem力图让我们接受犹太人大屠杀在人类历史上的独一无二性,同时深切体会犹太人在大屠杀过程中所经历的极端痛苦。对于前者,即犹太人大屠杀与人类历史上的种族灭绝的对比,我觉得学术上尚有商榷的余地;但对于后者,即犹太人在大屠杀中所遭受的苦难,我在聆听了讲座之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虽然犹太人在大屠杀中承受着痛苦,他们却有着自己的精神抵抗方式。有关大屠杀时期的犹太文学、音乐、绘画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一种在极端逆境中尽力维持人之尊严的努力。此外,鉴于个人对纳粹种族意识形态以及天主教反犹偏见等学术话题的兴趣,我与多位以色列学者进行了相关讨论,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与指导,从中受益良多。总体而言,Yad Vashem所安排的课程虽有别于学术研讨,但该课程利用历史、哲学乃至艺术等多种进路全方位展现了大屠杀的各个面向,大大丰富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交流互动
在此次学习中,我始终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以色列人交流的机会,大屠杀幸存者、以色
列学者乃至各类普通以色列人都是我的谈话对象。得益于Yad Vashem的细心策划,我们得以聆听多位大屠杀幸存者的个人讲述,我也从中获得了与幸存者当面交流的机会。幸存者中有一对九十多岁的老夫妇,他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相识,是辛德勒的名单上的被救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老太太告诉我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幕后趣事以及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坠入爱河的甜蜜回忆,老先生则向我生动回忆了辛德勒的音容笑貌,令我感慨至深。在与另一位幸存者女士的交流中,我问她如何看待自身所遭受的苦难,她说:“苦难乃人生常态,但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出选择,这些选择会赋予苦难不同的意义。无论如何,如今的我已经享受到了丰盛的生命,这就说明上帝始终爱着我。”她的一席陈述使我对生命有了别样的感悟。
在和以色列学者的交流中,我意外发现他们对于中国宗教的强烈好奇心。在犹太教一神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的信仰状态:在他们眼中,中国人似乎信仰很多神,但又不太明确,因为“中国人好像也接纳其他宗教的神”。此外,他们也很困惑于中国很少爆发宗教战争这一事实。我利用自己有限的专业所学向他们解释中国宗教的情况,并向他们推荐了一些西方的中国宗教研究书籍,以色列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除了与大屠杀幸存者及以色列专家的交流互动,我与不少普通的以色列人亦有接触。多数以色列人对于中国人相当热情,“Ni Hao(你好)”、“Shanghai(上海)”等用语在他们问候中国人时常常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以色列人对于上海在二战期间施与犹太人的援手心怀感激。
实地探访
我们所暂居的耶路撒冷是名副其实的“圣城”。它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有着极其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耶路撒冷老城内外的众多宗教圣所:犹太教的希律圣殿遗迹、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圆顶圣石清真寺……充满神圣性的、密集的宗教景观令我目不暇接,大开眼界。耶路撒冷老城在宗教信仰与居民构成上处于典型的多方杂处的状态:阿拉伯人区、犹太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等等全在这片不大的空间里共存,各有各的宗教景观与信仰传统却彼此相安无事,不可谓不神奇。除了对耶路撒冷宗教圣地的探索,我们还自行安排前往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地区参观耶稣圣诞教堂,以及以色列北部阿卡地区的巴哈欧拉之墓。因而此次访问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宗教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也是日常生活层面的。它既出现在精美绝伦的教堂、会堂与清真寺中,也出现在不同民族的人们的言谈举止里。
此外,根据Yad Vashem的安排,我们参观了许多现代化的博物馆如犹太人大流散纪念馆、帕尔马赫博物馆、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和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馆等等。在死海地区,我们参观了昆兰高地与马萨达要塞的遗迹,前者以死海古卷的出土而闻名,后者则是对犹太民族用生命捍卫自由与荣耀的纪念。大部分参观场所所流露出的民族情感显而易见。对于这一点,我完全可以理解:每个民族都需要属于本民族的历史记忆,从而加强民族内部成员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这种精神认同使得犹太民族成为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大屠杀”、“大流散”、“马萨达”“华沙抵抗”等名词已然成为当代犹太民族的精神图腾,为犹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小结
回顾此次以色列之行,我觉得自己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身为一名学习者,我通过
大屠杀教学课程收获了诸多新材料;身为一名交流者,我在与各种以色列人的交谈中收获了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新视角;身为一名观光者,我通过实地探访宗教圣地收获了认知宗教的新体验。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与体会,以色列的人文风光、宗教景观乃至民族精神已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是一个神圣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国度,在中东的大地上闪耀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