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中心成果 > 正文

《我们和你们—— 中以友好故事集》前言

时间:2014-04-22 16:30 来源:未知 作者:cjss 阅读:
《我们和你们—— 中以友好故事集》前言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代表了世界上两大古老文明,他们的接触始于古代犹太人流散进入中国之时。自那时起,中国成了一度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纳粹大屠杀期间,上海更成了全球唯一接纳犹太难民的大城市。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人和犹太人在上千年的交往中友好相处,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更是互伸援手,谱写了中犹友谊的历史篇章。1992年1月24日,中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两国和两个民族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建交22年来,中以经济、科技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也发展迅速,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感谢五洲传播出版社,特别是责任编辑吴娅民女士,精心组织编写了这12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以两国,中犹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记忆”篇描述了中以友谊的渊源—历史上中犹人民的友好交往,写的人物和事情都是我十分熟悉的。埃胡德·奥尔默特是第一位源于中国的以色列总理。我难忘他对我说的话:“我的祖父母永远留在了中国,我父母的心总是向着中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访问中国。”2004年6月,他终于实现了愿望。记得那是6月24日下午,我陪他访问了上海犹太遗址,随后他飞到哈尔滨,将从以色列带来的石块放在祖父墓上。为了寻找、验证何风山的材料,我们与“生命签证”等组织曾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1999年10月,我们与何风山的女儿何曼礼一起首次在温哥华向公众宣布了何凤山的事迹。今日,这位第一个获得“国际义人”称号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与辛德勒、瓦伦堡等齐名的救助犹太难民的英雄。许多犹太人同样积极支持、参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罗生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书里提到了1996年4月我们举办的罗生特事迹展览会,我始终记着展览会上罗生特的警卫员李光说的话:“罗大夫就是奥地利的白求恩”。本书不可能记述所有这些犹太友人,但我想在这里提一下其中几位:汉斯·希伯(Hans Shippe),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魏璐丝(Ruth Weiss),傅莱(Richard Frey),沙博理(Sidney Shapiro), 汉斯·米勒(Hans Miller)。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
“握手”篇记述了为中以建交而努力的“破冰者”们。高秋福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十分尊敬的长者。他至今笔耕不已,前不久还签名赠我新著《亚洲情脉漫追述》。西蒙·佩雷斯、摩西·阿伦斯、麦宇仁、苏赋特都是我接待多次或十分熟悉的朋友。记得佩雷斯总统曾对我说,他对中国的深情是受到了恩师—以色列开国元勋本·古里安的影响。佩雷斯的话在我参观本·古里安生前卧室时得到了印证:在他的床头放着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书。本篇提到了几位以色列外交官,我想我也应该提一下三位为“破冰”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国外交官:当时负责与以色列建交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直接安排中以建交具体事宜的吴思科(现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和刘振堂(后任中国驻伊朗、黎巴嫩大使)。还应指出,中以双方智库和学者的作用也很重要。记得在中以建交前3个月,我们几位中国学者第一次来到以色列,拜访了诸多高官和智囊机构,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回国后写出了调研报告,为中央与以建交的决策做出了贡献。以方学者和国际犹太组织,特别是以追讨纳粹大屠杀罪行闻名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在“破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蒙中心最近还接连发表声明,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和否定历史罪责,受到中国人民的赞扬。
“合作”篇详细叙述了中以两国经济合作的丰硕成果,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农业、通讯、医疗、航运、钻石和风险投资等领域。二十多年前,是以色列企业来华投资形成热潮,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了以色列市场。1992年12月,赫尔佐格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以色列总统。我陪同他参观时,与随他来访的著名企业家肖尔·艾森伯格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后来刊登在美国各大报上。艾问:“中国有百分之几的人富了起来?”我没有把握地答:“大概百分之五吧。”他说:“那不会有钻石的市场。”我问:“你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吗?12亿。”他吃惊地说:“哦,那是六千万,一个庞大的市场!”后来,他以极大的热情推动建立上海钻石交易所,终于在去世前三天与上海签署了协议。那天他对记者说:“把建这样的中心选择在上海,是因为这里与以色列有着十分友好的关系,二战期间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上海钻石交易所的生意非常红火。2013年5月,再访上海的内塔尼亚胡总理在晚宴上对我们说:“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来以色列投资,中国有巨大的工业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以色列则在所有高科技领域都有技术。”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复星医药公司以2.2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公司,中国光明集团将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商特努瓦食品公司,中国还可能修建把地中海与红海连接起来的高速铁路。需要指出,中以人文合作的发展也十分喜人,因篇幅所限,本书没能对此加以详述。
希望我的这些介绍、评论、补充和小故事,能引导读者走马观花地领略本书的精彩,并在阅读本书后为进一步促进中以友谊做出贡献。
 
潘光
2014年3月23日
于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