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与避难: 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前言
潘光
发端于五千多年前的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在两千年里失去了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的民族。正因为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群体,受到客居地主体民族的歧视乃至挤压。由于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种种复杂原因及其互相交错,对犹太人的偏见和反感逐渐形成了一种反犹思潮,在中世纪的欧洲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和有组织的行动,也即我们通常说的“反犹主义”。到了近代,一波接一波的反犹恶浪在俄国和东欧肆逆,使犹太人不仅遭到一个无权民族所遭受的经济和政治压迫,而且还被剥夺了起码的公民权。这种反犹运动发展到顶点,便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导致600万犹太人丧命,使在此之前的所有反犹活动都相形见绌。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下,犹太民族始终处于四处离散和避难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古代犹太国家灭亡到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这两千年的犹太民族史就是一部离散和避难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尽管有前面提到的那许多难以忘怀的悲惨记忆,也不乏温馨的景遇。比如,在中国的开封、香港、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地,外来的犹太人与当地的中国人和谐相处,从来没有遭遇过土生土长的反犹主义。经过十多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开封的犹太人与当地的汉、回等各族人民融为一体,最终进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又如,自1654年第一批犹太人登上北美新大陆的土地定居以来,美国犹太人走过了一条成功之路,成长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再如,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 瑞典外交官瓦伦堡、日本驻立陶宛领事杉原千亩、德国实业家辛德勒、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等许多正义之士挺身而出救助犹太难民。中国的上海敞开大门接纳、帮助犹太难民,使数万欧洲犹太人免遭毒手。犹太人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南非、巴西、阿根廷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得到客居地救援和帮助、与当地人友好交往、在各领域取得成功等各方面的良好经历。
在没有祖国的两千年里,离散和避难中的犹太民族居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是因为犹太民族具有超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网络。同时,犹太人也得到了客居地人民的帮助,犹太文明则与其它文明互相交融,吸纳了诸多文明的精华和特色,也对其它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接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三大文明的互相碰撞和交融,为后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犹太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地中海区域,特别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交融和结合,产生了犹太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瑰宝——塞法迪文化。犹太文明与中东欧文明,特别是日耳曼文明和斯拉夫文明的接触和交融,又产生了犹太文明的一大分支——意第绪文化。同样,在亚洲,犹太文明与汉儒文明、印度文明、佛教文化等也互相碰撞和交融,使那里的犹太社团具有丰富多彩的亚洲特征。
如同所有现存的古老文明一样,犹太文明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体系。特别是自犹太启蒙改革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犹太志士仁人为推动犹太民族的革新和复兴顽强奋斗,使这一古老民族能在自身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前进和升华,不但保持充沛的活力,而且还焕发出丰富的创新能力。纳粹大屠杀没能摧毁犹太民族,反倒使其在大劫难中重新崛起;犹太文明在北美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经历了一个接触、沟通、碰撞、交汇的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化;犹太文明的发展主体回归故土,成为以色列模式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许许多多犹太精英仍在全球大舞台的各个角落努力拼搏、追求卓越,犹太民族继续对当代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这一具有厚重的离散避难经历的古老民族及其文明的生命力是那么经久不衰、始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于犹太民族离散避难史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犹太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民族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许多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个课题在反对种族主义、霸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推动各民族、宗教、文明的和谐相处、对话交流、包容互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合作举办的第二届犹太研究青年论坛所收到的论文为基础,汇集了十多篇研究犹太民族离散和避难问题的论文,希望能为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作为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推出的《CJSS犹太·以色列研究论丛》第五辑,本书还收入了纳粹大屠杀研究、犹太文化研究、中以关系研究等方面的论文若干篇。需要指出,本书编者并非同意书内论文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我们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个犹太研究领域探讨、争鸣的平台,这正是我们推出论丛的宗旨,我们将继续为此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