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以色列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George N. Tzogopoulos
本文评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希腊及以色列的关系。中国以前就有持续增强自身经济和地缘政治作用的政策,该倡议是这种政策的延续和扩展,虽然中国的长期做法尚不明朗。
“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使希腊和以色列马上就接近起来,但它给这两个国家提供了一个机会:研究中国在地中海的新作用,并把与北京的关系最大化,也不挑战它们亲西方的趋向。这逐渐成了必须做的事,因为中国在希腊和地中海东部的战略逐渐明朗,在这个地区能源项目上的利益也不断增长。
几十年来,地中海一直是一个对西方友好的地区。中国崛起为一个主要经济体影响了美国和欧盟在地中海的利益。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两点影响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中国领导人试图表明,中国不会带来威胁,而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建设性和遵守规则的成员。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对中国崛起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称该倡议是“一项共商、共建、共赢的系统工程,应整合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港口和铁路之间的联通和交通基础设施。 中国学者一直试图把“一带一路”倡议解释为习主席上任后北京对全球战略的新思维。如果中国在经济上的优先考虑是直截了当的,它在政治上的算计可并不是这样。虽然北京官方反对把“一带一路”倡议和地缘政治直接挂钩,但这种联系即使不是直接的,也不应该忽视。西方评论界也认为其中有地缘政治的维度。
1972年,希腊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06年将其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在希腊利益的主要是对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2006年对两国关系而言至关重要,不仅因为这年两国关系被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也因为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访问了中国。2008年1月,希腊比雷埃夫斯和塞萨洛尼基的两个主要集装箱码头组织了国际招标,六月中远集团被为确定为暂时的赢家。2009年,希腊议会批准了特许权协议。当年10月,中远集团进入比雷埃夫斯港,几乎和经济危机爆发是同时发生的。欧盟批准了中远集团对比雷埃夫斯港的初始投资,虽然它对中国所起作用的看法未必是正面的。
中远集团在比雷埃夫斯港取得了成功,加之“一带一路”倡议,刺激了北京在希腊进行港口外交的胃口。2013年5月,萨马拉斯总理访问了北京,中国总理李克强2014年6月访问了雅典和克里特岛,旨在加强两国关系,为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私有化招标打基础。2015上半年希腊尤其动荡。在被称为“骄傲的”谈判过程中,希腊政府几乎破坏了中希关系。2015年7月达成的协议为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的私有化和中希关系回归常态铺平了道路。“希腊私有化基金”在一份详细声明中列举了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特许协议的好处。私有化协议必须在2016年7月、齐普拉斯总理首次对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前几天得到希腊议会的批准。 在齐普拉斯的亲自干预下,这才得以成功。但留下的“希腊靠不住”的印象并不容易痊愈。
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私有化不仅是中希之间的事,也影响着中欧关系的演变。欧盟委员会批准了私有化,但中国在比雷埃夫斯的新投资引起了额外的担忧。中国在比雷埃夫斯的港口投资是和“一带一路”同步的。总的来说,北京希望从希腊通过巴尔干半岛建立到中东欧的贸易联系。对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私有化的招标,中远集团耐心地等了很多年。赢得比雷埃夫斯的招标后,中远集团决定不投标塞萨洛尼基港务局。
同时,中国和希腊还在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中国也在进入希腊的能源部门。2016年10月,中国国家电网国际发展部(SGID)和希腊公共动力公司(PPC)签署了3. 2亿欧元的协议,买下了希腊电网运营商ADMIE24%的股份。中希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的FOSUN公司和希腊拉奇斯(Latsis)集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鹰山”组成了一个集团,重建雅典的旧赫伦尼孔机场。在进行商业的同时,希腊和中国在文化领域也尝试合作。
希腊与中国的关系开始几乎全是港口外交和能源项目,“一带一路”之后慢慢扩大,但以色列与中国的关系有更深的背景。中国传统上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事业。以色列和美国的合作不容置疑,和中国接近时并不打算危及以美合作。以色列的主要焦虑是中国非常规武器在中东的扩散,而北京认为中东对其整体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北京对中东的能源政策都是根据“确保地区稳定安全”的原则制定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色列开始帮中国搞现代化。美国阻拦以色列向中国出售费尔康预警机和哈皮无人机事件影响了中以关系,但也显示了双边军事合作有真正的可能性。中以双边关系能够融合,是因为以色列的利益是在东方寻求投资机会和出口市场,中国则希望达到有利可图的交易,并且重视在研究和科技领域投资。一些高层会谈推动了双边经济合作。内塔尼亚胡看到了双边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2016年在耶路撒冷会见中国副总理刘延东时,对中以关系的新发展表示赞赏。
中国的原则一贯是对事关国家利益的领域积极投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这些领域符合其在创新方面的理想。在建设领域,中国公司参加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海法的Carmel隧道。在农业领域,双方合作始于一些双边协议,比如2015年签订了到2020年将农业贸易额提高到4.5亿美元的联合行动计划,并把创新技术从中国转移到以色列。如前所述,北京特别注重资助在中国的研发。
中国和以色列在经济上早有往来,2013年习主席的讲话更推动了中国的港口外交。中国对以色列的港口很有兴趣,参加了一些建设,也参加了一些对未来运营的管理。2014年6月,中国泛地中海港建公司被选中建设阿什杜德新港。另一家中国公司负责海法港的运营。中国公司把对海法的投资视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举措。中国对港口的投资几乎已经成了惯例。
2012年,中以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为另一个中国大工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建设埃拉特铁路。在以方看来,这条连通红海和地中海的铁路会带来经济好处,是发展南内盖夫地区的催化剂。北京也认为经济上有利。但这条“红-地”铁路什么时候建还不清楚。
“一带一路”倡议和后续中国的投资及计划使北京成了国际关注的中心。因为希腊和以色列各具特色,北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它们打交道。北京未必相信希腊政府,但显示了相当的耐心。希腊可以研究一下北京和以色列关系的模式,以改善和北京的关系。以色列在评估中国潜在投资和调查中国公司状况方面的专业做法对希腊也有帮助。但中国对这两国关系的做法也有共同之处。北京愿意对铁路投资,在这两个国家都可能展开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倡议,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开发地中海地区,加强它和相关国家的关系,中国也可能帮助解决欧亚地区的冲突,同时把贸易和能源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北京正采取“走着瞧”的做法,西方国家应该趁这个机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以便从中国的行动中获得最大利益。
(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原文2017年10月31日发表于以色列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专刊,国防大学李小鹿教授编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