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为中东的一大势力:以色列的机遇
戴维•戈德曼 (David P. Goldman)
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可能成为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国的战略家们预测以色列在项目中的作用和土耳其相等,甚至比土耳其还大。“一带一路”指铁路、公路、管线和宽带通讯的地带,从中国延伸到西方,又将从印度洋到地中海的海路和港口基础设施链接起来。
11月在北京人民大学的一个研讨会上,刘忠义(音)博士说:以色列的位置使这个国家可以“随着红海路桥的建成而在‘一带一路’中起桥头堡的作用。”他说的是一个价值2百亿美元、3百公里长的铁路线,连接着阿什凯隆和红海。人们一般用更低调的词来谈到“红海路桥”项目,称其是吸收苏伊士运河超量运输的一个方法,或是政治动荡时的一个备份路线。 “一带一路”以地中海为东西方的轴,有机会在东南亚、印度和非洲修建高铁线路。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其1万2千公里的铁路线翻一番,其中高铁是扩建的主要部分。中国正在南部修一条铁路线,通过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到新加坡,往西到伊斯坦布尔。
一些中国的战略家们视“红海—地中海”为该地区更具雄心的规划的象征。如,中以合作的目标包括反恐和反海盗行动,及对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支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以色列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如在农业领域,来支持中东的工业化。中国人甚至对以色列说,他们的海军正在印度洋和亚丁湾执行反海盗任务,以色列也可以参加。这个规划表明中国的中东地区安全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几乎增长了两倍,从2005年的每月1亿吨增加到了今天的近3亿吨,大多数增长来自波斯湾。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增加。直到最近,中国在海湾安全上满足于追随美国的领导。但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崩溃后,中国的平静变成了担忧,正在想办法加强其地区安全存在,但同时又不想在地区内扮演超级大国的角色。
中国国内形成了新的共识,即世界第二大超级大国必须在中东发挥更加核心的作用。但美国在地区内突然的衰落让中国没有准备,不确定下一步该怎么办,中国的分析家们私下里都这么承认。中国参加了伊核谈判,提出愿成为四驾马车(联合国、美国、欧洲、俄罗斯)的第五成员。这些只是形式上的提议,表明中国对地区的兴趣,其本身并非政策。过去,中国在联合国投票中和巴勒斯坦人站在一边,未来也不会改变其外交立场。但中国的政策有一个总的主题,其源于中国的经济力量。中国相信,欧亚大陆上的高速交通和通讯将使大部分地区摆脱落后,在政治上保持稳定。但是,安全威胁会破坏物流,建设新丝绸之路需要遏制安全威胁。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将以色列视为战略伙伴。
中国直到2014年才得出结论:美国不能阻止伊朗拥核。北京认为自己处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试图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一位中国专家认为,虽然中国对伊朗出售的武器在数量上多于对沙特出售的武器,但中国却向沙特出售了其最好的中程导弹,该导弹对伊朗构成了“有力的遏止”。
中国看到,对进口石油的总体依赖在上升,其中从伊朗及其所认为的盟友进口的部分也在上升。沙特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供应商,但伊拉克和阿曼占了石油进口增长中的绝大部分。中国不想破坏和任何一个潜在对手的关系现状。这种政策在美国确保波斯湾的安全时可以运作得很好,但已经过了其最佳使用期,北京正在考虑该怎么办。因为中国的中东立场正在重新考虑过程中,以色列有一个重要的机会窗口来影响中国的想法。波斯湾没有了美国主导性的存在,地区战争破坏中国石油供应的风险将超过中国能承受的门槛。
印度将如何应对“新丝绸之路”还不明确,但越来越有可能的是印中将协作而非争吵。在习近平2014年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后,莫迪新政府可以利用中国的专业技术和资助来缓减关键性的基础设施瓶颈。比如,两国正在谈判一项330亿美元的的高铁计划,这是对19世纪英国建的铁路的首次大改进。经济使两国在山区荒地的边界之争变得无足轻重。中印正在增长的协同一致也有战略层面的含义。在印度看来,中国对巴基斯坦军队的支持是一个问题,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巴基斯坦一直有倒向军事伊斯兰的风险,其稳定的主要保证者是军队。中国想加强其军队以对抗伊斯兰激进分子,这些人威胁到了中国的新疆,也对印度构成威胁。这可能是最符合印度利益的中国政策了。
同时,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上升让北京担心。据报道,至少有一百名中国维吾尔人在帮伊斯兰国作战,可能是为了学到恐怖主义技能后回到中国去。中国的分析家们对奥巴马政府对付伊斯兰国的方法评价很低,但也没有其他办法。这对以中两国进行低调但重要的安全合作是一个机会。
中国在埃及的作用说明了北京能如何运用其经济肌肉来促进地区安全。埃及总统塞西在去年12月对北京进行国事访问时和中国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中国想开凿第二条苏伊士运河,旁边再修一条高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说还有“在基础设施、核能、新能源、航空、金融和其他领域的合作”。如前所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以色列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支援中东国家的工业化。
中国制定政策时很小心、保守,趋向于达成一致。其最大的关注是本国的经济。中东巨变的步调使其吃惊,正在试图决定该怎么办。中国未来会怎么办难以预测。但中国的基本利益将使其更多地介入地区,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因为美国在撤出。以色列将仍是美国的盟友,这种盟友关系严格地界定了中以协作的范围。但在这些限制之内,以色列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和机会来帮助塑造中国的思维和未来几十年的战略。
(国防大学 李小鹿 编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