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也有一个小型犹太社团,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初。起初,它主要由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犹太商人和在台美军中的犹太裔军人构成。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其驻台部队也随之撤出,结果台湾犹太人数量减少。此后的台湾犹太社团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奠定基础的,当时有一批犹太商人从国外来到这个岛屿,他们大多数是由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派过来的,在这里执行两到三年的任务,也有些人是服务于学术或政府机构的,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家人。就这样,构成台湾犹太社团的主要人员从美国大兵变成外国商人,后来高科技专业人士又逐渐取代外商成为社团的主体。这些来到台湾的犹太人大多居住在台北市郊区一带,少数居住在高雄地区,于是台湾犹太社团中心就在台北建了起来。 1975年,社团正式登记为非赢利社团法人。曾经在哈尔滨、上海居住多年的雅科夫·利伯曼(Yaacov Liberman)是该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担任中心的主席达十年之久。后来,因为以色列在台北设了经贸办公室,越来越多的以色列犹太人来到台湾经商和学习中文,也加入了该社团。进入新世纪,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约50个犹太家庭,总数在2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台北市。目前,社团的成员仍以商人及跨国公司工作人员为主,还有少量学者、学生和外交官。这个社团目前的宗教领导人为伊霍恩(E.F Eihorn)拉比,属于犹太教正统派。社团委员会主席唐·夏皮罗(Don Shapiro),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娶了台湾女士为妻,是美国籍犹太商人。台北犹太社团中心一直举办一个小型的希伯来语学习班,主要面向孩童。
出生于维也纳的伊霍恩拉比14岁移居英国,后又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二战时他的母亲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父亲死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他本人曾是世界犹太人大会信息部负责人,同时还经营一家盈利状况良好的贸易公司。他头衔无数 — 华沙世界贸易中心副总裁、波兰商会亚太地区荣誉代表、世专贸易有限公司 ( World Patent Trading Co. Ltd ) 总裁、美国共和党台湾分支(Republicans Abroad Taiwan)主席等等。此外,他还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和蒙大拿州的荣誉市民,也是扶轮社(the Rotary Club)荣誉会员。1975年,拉比来到台湾,成为全台唯一的拉比,至今已有36年光阴。伊霍恩拉比不是一个含蓄的人,曾自豪地称自己是“历史上唯一的在所有阿拉伯国家工作过的犹太人”。他第一次来台湾时,身份就是科威特贸易代表团团长。他说自己还有一个公认的名号,即“台湾与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匈牙利和巴哈马等六国政府的友谊之父”,以突出自己在台湾当局寻求与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均未成功。
台湾的犹太人一直没有建立固定的犹太会堂,而是在各个酒店里辗转完成他们的礼拜,而拉比自己则从头到尾见证了这一连串的搬迁。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伊霍恩拉比在五星级的亚都丽致酒店419房间主持犹太教的各种仪式。当时这个房间里面放有二十几把宴会椅、一张摆放着烛台的桌子、一个立在两盏精致的台灯之间的诵经台、以及小小的约柜,房间里到处都是书。据他自己说,他所收藏的犹太历史书籍在亚洲是最多的。在房间浴室的浴缸里,还堆着一箱箱“考歇”(即按犹太教规烹调、酿造的食物和饮料)酒。在搬到亚都丽致酒店之前,伊霍恩拉比在总统酒店主持宗教事务,总统酒店如今已不复存在。而更早,也就是1979年美国与台湾断交之前,宗教活动则是在驻台美军的小会堂举行。在伊霍恩拉比到来之前,小会堂的礼拜仪式主要由非神职的领袖来主持。当时距离台湾最近的拉比是驻菲律宾美军的随军拉比,他每年来台湾几次。最终,拉比与台北喜来登大饭店达成协议,“会堂”也从亚都丽致酒店搬到了喜来登,拉比的图书馆当然也一起搬了过来。现在,台北喜来登大饭店的577房间就是台湾犹太人新的“会堂”— 宗教活动场所了。
这个“会堂”每周举办礼拜仪式,提供“考歇”食品。“考歇”食品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饭店 — 以前的亚都丽致酒店和现在的喜来登大饭店,这里的大厨熟知犹太教的饮食教规;另外一个则是位于台北101时尚美食广场的总部在新加坡的一家经销店。而这也仅限于礼拜时间,人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吃到严格的“考歇”食品就比较难了。值得一提的是,台中大统一牛排馆老板徐央芽是台湾仅有的几个会做“考歇”食品的厨师之一,他的牛排馆以前在台北,很受犹太人欢迎。但据徐老板说,现在犹太客人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牛排馆搬到了台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犹太商人到大陆去做生意了。
在犹太新年、光明节、逾越节、普洱节等犹太节日里,社团成员就在一起聚餐,唱犹太歌曲,诵读古老的圣经故事。参加礼拜的人数在犹太新年和赎罪日达到最高,约为60到100人之间,而平时参加的人数就少多了,有时候甚至是拉比一个人的独角戏。但不管人数多少,拉比都兢兢业业。他曾说:“我是拉比,是沙马什,是司库。我得承担这一切的责任,……总得有人来做这些事情嘛。” 他学识渊博,人称“会走路的百科全书”,而且只要一开始演讲,就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令听众恨不能多生出一只耳朵来接受他的饱含激情的语言。除了主持宗教仪式,伊霍恩拉比还曾在位于台北市郊的由佛教徒运营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里组织过犹太展览。当犹太人远离各自的祖国,来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时,在那里建立一座会堂或是类似会堂场所,并建立一个社团组织,对于他们维系情感、保持宗教信仰和传承犹太文化习俗是十分的重要。伊霍恩拉比就是这样一个组织者,用他充满激情的工作把散落在台湾岛上的犹太人结合在一起,给了他们一个温馨的“家”。
近年来,由于海峡对岸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机会激增,更多的犹太人涌向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仅犹太教正统派的查巴德—卢巴维奇这个组织就在这几个城市建立了7个会堂或类似场所。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台湾的犹太社团却在缩小。今日台湾的犹太社团由三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在台湾定居的,包括在台湾居住了很多年的人;一类是因为外派任务在台湾居住几年的人;另外一类则是定期来台湾的商务人士。和大陆的犹太人一样,台湾的犹太人大多数是美国、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公民,他们的职业包括大使馆人员、工厂管理人员、金融顾问、英语教师、导游等。同时,来台湾的犹太游客也经常参加当地犹太社团的宗教仪式。此外,基督徒和台湾当地人如果对以色列或犹太教感兴趣,也可以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2002年,美国犹太名流斯坦伯格来台湾访问,并在安息日拜访了伊霍恩拉比和当时还在亚都丽致酒店419房间的“会堂”。参加当晚安息日祷告的有大概十几个人,其中包括几个小孩和一个婴儿。祷告结束后,照例是大家互相聊天联络感情。对于斯坦伯格这张新鲜的面孔,大家显得尤为热情,有人问他下次还会不会来。斯坦伯格告诉他们他过几天就要走了,但他们并不放弃,追问他会不会再回来,会不会把孩子们也带过来参加祷告。斯坦伯格回答说,孩子们都在美国。对方居然说:“没关系,把他们也带过来嘛!”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从中不难看出台湾犹太人是多么热切地希望有新人加入他们,也不免使人们为其日益缩小的规模感到一丝遗憾。2002年6月,台湾车路墩基督教会牧师卓枝安在台南县仁德乡的保安创立了一所博物馆——台湾犹太人大屠杀和平纪念馆,从台北坐高铁到这里只要一个半小时。这是全台首座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既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或许也在提醒着人们台湾犹太社团的存在。
鉴于犹太人的数量与其所居住地内外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在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国际社会承认台湾为一个“国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如果台湾不能在外交上取得突破,那么其与他国进行贸易的机会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的话,台湾犹太人的前途就会越来越暗淡。然而,伊霍恩拉比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说,即使没有外交承认,台湾还是亚洲第三经济“强国”,每个人都愿意与其做生意。这里暂且撇开拉比对于“台独”的立场不谈,他对于犹太人在台湾的未来还是持乐观态度的。这样的态度并非没有根据。以台湾与以色列的关系为例,1992年以色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并没有切断与台湾的经贸联系,而是在台北开设了以色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理以色列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2006年,据该办公室的负责人Raphael Gamzou透露,台湾与以色列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3亿美元,只略低于以色列与中国大陆18亿美元的贸易额。
从另一个角度看,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也日益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台犹太人的业务和事业与大陆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使他们经常来往于两岸之间,这就更增长了台湾犹太人的信心。因此,马英九担任台湾领导人以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两岸“三通”的实现,使在台犹太人深受鼓舞。可以预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台湾犹太社团可能再次扩大和兴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