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相关著作 > 正文

别了,上海:一个犹太少年的回忆 山姆 莫辛斯基

时间:2020-07-03 22:10 来源:未知 作者:潘光 阅读:
               

别了,上海:一个犹太少年的回忆 山姆 莫辛斯基 (Sam Moshinsky) 上海三联书

序言

 
第一次与山姆·莫辛斯基见面是在199710月。那时我应邀在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犹太博物馆举办的“犹太人在上海”展览会开幕式上做讲演,他是我讲演的主持人。后来,他又在家中为我专门举办了欢迎宴会,介绍我与澳大利亚各界的犹太名流见面,还陪我见了墨尔本市市长。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了好朋友。无论是他来上海,还是我去墨尔本,我们都一定要促膝长谈
山姆从出生到17岁都生活在上海,对上海这座“故乡城”充满深情。每次来上海,他都选择住在东湖宾馆,因为那里离他杜美路(即今东湖路)旧居仅几步之遥。在上海的日子里,他总是沿着东湖路、淮海路(当年的霞飞路)、向阳路(当年的拉都路)、汾阳路(当年的毕勋路)这些熟悉的街道漫步,回忆着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遐思之中。他有着讲不完的上海故事,一讲起上海便眉飞色舞,神采奕奕。他不但自己来,还把子孙后代都带来上海,让他们领略上海的神韵。
山姆是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曾任澳大利亚多家企业的财务主管和诸多犹太组织的董事会主席,其中包括担任著名的澳大利亚犹太博物馆和《澳大利亚犹太新闻报》的主席,为此荣获了澳大利亚杰出人士奖。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他总是要将这些成功与自己在上海的“根”联系起来。
从历史上看,上海开埠后成了一座十分开放的城市。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这座城市,往往无需护照和签证。实业家们在上海发现了拓展事业的土壤,难民们在上海可以找到避难所,冒险家们也视上海为自己的“乐园”。来自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汇聚上海,互相碰撞,互相对话,互相交融,使这座城市成为百花齐放的国际性大都市。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发展的上海文化,是来自中国内外许多地方的各种文化在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中交融而成的,具有浓厚的开放性和国际特色。山姆出生在一个具有离散特征的俄罗斯犹太家庭,又在上海这样一种氛围中长大,体现了中、俄、犹三种文化的交融,还通过学校教育接受了英、美、法文化的影响。孕育他的上海使他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博采各种文化的精华,确实是他后来定居澳大利亚取得成功的文化渊源。
正因为此,山姆总希望将他在上海的17年故事写出来。经过长期积累和艰苦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推出了我们面前的这部力作。他写的是我们爷爷那个时代的老上海,但他又为今日飞速发展的新上海兴奋不已。三十多年前,经历了文革浩劫的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的复兴再次与开放和国际化联系在一起,上海的开放性和国际特色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不但再现光彩,而且发扬光大。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中国各地的“外地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又活跃在上海滩上。据2002年统计,那一年就有210万外国人来到上海访问、旅游。到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更有超过7000万访客来沪。又据不完全统计,今日在上海长期居留的“老外”已超过20万,超过了上世纪30年代的最高峰。这些“外地人”和“老外”们已成为“新上海人”,他们带来的文化也使海派文化更加绚丽夺目,在上海的发展中打下了新的印记。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上海人走出国门经商、留学、旅游,其国际联系不断拓展,使上海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展,也成为上海继续发展的驱动力。所有这些,在山姆的老上海记忆中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新元素,使他的上海情结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作为山姆的老朋友,看到年近八旬的他完成了写出自己上海故事的心愿,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忠心祝愿山姆永葆青春,期待着继续听他讲那永远说不尽的上海故事!
 
                                    
潘光
 
于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2012518

(责任编辑:admi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